ACG隨筆|專業評論的盡頭?   遊樂園般的超級瑪利歐電影版  

ACG隨筆|專業評論的盡頭?   遊樂園般的超級瑪利歐電影版  

ACG
ACG隨筆|專業評論的盡頭?   遊樂園般的超級瑪利歐電影版  

學生時代的我,從來沒能想過,我花了整個大學生涯也才收集到一半的《Rolling Stone史上百大搖滾專輯》,或是唱片行裡幾乎找不著、《漫遊歌之版圖》裡所列的世界音樂唱片,如今只消幾個Click,任何時候都能在串流平台上點開。

那些曾經的選購依據,從唱片側標乃至雜誌樂評,今時今日似已無太多意義,新歌上架,點開便是,青菜蘿蔔、人各有好,無需仰賴他人意見。

在ACG領域,動漫畫可以無需太多成本,便能從EP1一起follow,不喜歡的話棄追便是,沒有什麼損失。專業評論是用來尋求認同、挖掘細節,未必是收視與否的參考。

但電玩遊戲(Console and PC)則不然,這是相當重視「初動」的市場,首日入手的玩家比例高,產品單價也高,不是只憑感覺便消費,因而通常在發售前一到三天登場的「評分解禁」,依然受到玩家的廣泛注目。

在日本,老牌電玩雜誌法米通(ファミ通),首先在2013年時,由於對《JOJO奇妙冒險:ASB》給出少有的40分滿分,和玩家對作品的評價懸殊,因而逐漸失去評分權威性,而由四名評審各以10分為滿分的評價方式,也有跟不上時代之嫌。

而近年評論與市場意見之間最劇烈的衝突,莫過於2020年的《最後生還者2》,與這次的瑪利歐電影版,是如此類似又截然相反。

《最後生還者2》是一款幾乎所有電玩評論網站、雜誌都獻上滿分禮讚的作品,但玩家之間惡評如潮,雖也有擁護者,但發行初期在Metacritic上,確乎引來排山倒海般的抨擊。

《最後生還者2》是索尼SIE最擅長的電影敘事型遊戲,畫面與操作都無懈可擊,但作為一部續作作品,多數玩家在情感上不能接受初代角色蒙受那樣的對待,僅管它有著關於原諒、關於放下,煞有其事的「深度」。

ChatGPT說得好:「一些玩家認為故事走向過於暴力和悲傷,而一些專業評論家則認為這種故事呈現方式非常有創意和成熟。」

自此之後,過去IGN等網站難得才能給出的 10/10滿分評價,一夕之間成為迷因、成為嘲諷、成為揶揄,不少提前給出高分的作品,部分玩家反而開始感到「畏懼退縮」,比如懷疑該作品裡是否有什麼莫名的正義,方能拿到如此高分。

最近上映的超級瑪利歐電影版,有著相反的走向。爛番茄上超過兩百位的影評,平均僅給出 56%評價,但不僅觀眾評價高達96%滿意度,首週票房甚至趕超《冰雪奇緣2》。

影評說,天哪,這電影,劇情實在太空洞了。果真如此嗎?我看了,是,就是個一線到底的三幕劇,小人物誤闖異世界、打倒大魔王的王道故事。比起來,皮克斯的任一部作品,似乎更「文以載道」,關於成長、關於家庭、關於友情、關於族群。

那好看嗎?我覺得挺好看的。簡單爽快、繽紛多彩。有影評說,這不是電影,像遊樂園裡的胡鬧把戲。呃,像遊樂園有什麼不好?電影形式何其多,蔡明亮影片裡一句話不講,周星馳影片裡有些廢話連篇,我都覺得超好看。

甚至,瑪利歐電影版的空泛之處,亦不妨視為任天堂在致敬其自身的美學。是,在這個眾聲喧嘩的年代,連「劇情空洞」也可以是一種美學。

有別於索尼當家的電影敘事型大作,任天堂30多年來的創作原則即是「玩法優先」,電玩的本質是你操作、你扮演、你體驗,首先這個過程必須好玩,所有的劇情都只為這件事服務,從瑪利歐到薩爾達到星戰火狐到銀河戰士到卡比到動森到聖火到漆彈,全都如此。瑪利歐每一代的故事都極盡簡明或去脈絡化,彼此不必相關,前後矛盾亦可,「講道理」不是其價值核心。

當然,瑪利歐電影作為一款電玩改編作品,累積數十年的粉絲,有其特定期待與被滿足的方式,不能與一般電影創作等同對待。影評往後依然能作為風向標,但今時今日,當政論節目不及YT上的政治幹譙有趣、IGN與GameSpot比起個人電玩頻道顯得呆板、音樂評論基本消亡的當代,以我個人而言,是否進電影院看一部電影,反而回歸到 20年前買唱片的隨性,那時經常看封面覺得喜歡就買了,我不知葫蘆裡賣什麼藥,現在也只要憑片名跟海報印象進場就可以了,阿甘說,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粒是什麼味道。

你也許會喜歡

無留言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