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光掠影|2022臺灣國際人權影展  關於博物館的諸般思索

浮光掠影|2022臺灣國際人權影展 關於博物館的諸般思索

MOVIE
浮光掠影|2022臺灣國際人權影展 關於博物館的諸般思索
Photo from影展官網

今年的臺灣國際人權影展,還是那樣好看。

沒時間把10部作品都看完,但看完了年度主題《誰的博物館》中的6部影片。雖然多半是那樣冷淡平靜的敘事,卻如此具有煽動力,觀影時不由得坐立難安、義憤填膺。關於歐洲隨便一間博物館,都還收藏著不知多少難以歸鄉的人骨,關於非洲成千上萬流落到歐美的文物,單單要回被東挑西揀後剩下的26件,尚且要面對機關算盡的政治代價,諸如此類。

我最喜歡的一部,是由荷蘭製作的《流浪的克里米亞寶藏》(The Treasure of Crimea),看似法庭攻防,實為哲學探索。

這雖然是一部紀錄片,卻有完美的劇情片背景。一批總數約500多件、有「黑海黃金」美譽的克里米亞珍稀文物,2014年時在阿姆斯特丹展出。展覽尚未落幕,克里米亞已然易主,於是,寶藏該還給誰?是出借的克里米亞博物館,還是烏克蘭政府?館長不敢作主,而授權已然結束,大批古物在荷蘭這間博物館的地下室沈睡,不見天日,烏、克代表在阿姆斯特丹大打官司,纏訟多年、各有勝敗、結局未定。

這些疲於奔走的角色,各有悲情。對出借文物的克里米亞策展人、以及當地博物館群夥伴來說,判給烏克蘭,那怎麼可以?這是他們考古出土、研究了一輩子的珍寶,它們不該離開克里米亞這個脈絡而存在,而且烏克蘭尚且追索相關史料。策展人說,「你們搶走我孩子,還要我送上出生證明,那怎麼可以?」

而對烏克蘭律師團來說,判給克里米亞,那怎麼可以?這是烏克蘭的寶藏,當克里米亞不再屬於烏克蘭的那一刻起,就不該再擁有它們。其中一個律師百般搖頭,「你們只是因為失去一批文物就哭泣,而我們失去了整個克里米亞。」

然後,有可能接管這批文物的基輔博物館方,跟克里米亞策展人,原本根本就是文化志業上的好夥伴,一同為藝術與文史付出,而今有了國境與立場之別,只能唇槍舌劍,擁抱各自的正義。他們對著鏡頭說,「我們依然深愛對方。愛與恨,原本就只有一線之隔,就像俄羅斯與烏克蘭。」

在克里米亞參與考古挖掘的工人這麼說。「我不在乎國旗、我不在乎國籍、我不在乎國家。我每天早起看見太陽,就覺得很歡喜。」

說得簡單。這個世界太紛擾,早起看見太陽就歡喜,真的,不容易。

浮光掠影|2022臺灣國際人權影展 關於博物館的諸般思索

你也許會喜歡

無留言

發表留言